志善教育,学在志善,成就人生

成就自我,成就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生新闻

2019年体育高考生专业分92 报考资料|成都体育学院附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3年04月10日

校 训 :

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

创立时间:

1942年

其他学校报考资料【点击学校即可查看】

学校简介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高级职称近24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91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4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17个教学单位,现有21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6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5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37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真:+86/028- 85092752

网址:

院校简介

足球运动学院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既为中国足球改革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标志着足球项目继1992年红山口会议之后,再次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改革的发力点。与此同时,由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活动也日渐成熟,其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也于2015年全面启动。成都体育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体育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振兴足球”的远景目标,在提升中国体育大国形象,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我国足球的发展需要优秀的足球人才,体育院校是培养我国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校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全面提升足球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认清我国体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明确足球改革发展新指向,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遵循足球运动和足球教育发展规律,集聚校内外足球资源,实事求地着眼未来足球发展需求和我校办学特色取向,尽快推出我校足球改革发展战略规划、有效构建我校足球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推出足球改革发展重要举措,扎实推进我校足球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校高度重视足球项目的发展,以足球项目单独建立处级教学单位,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足球运动系,学校将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特色人才培训开发体系,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一所体育专业院校的社会担当。届时,成都体育学院将建立从青少年俱乐部到中专、本科、硕士、博士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2015年4月8日,我校正式成立了足球运动系,下设系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两个行政科室,足球教学与训练教研室、足球理论研究室两个业务科室,原附属运动学校(中专)挂靠足球运动系。同年6月30日,全部行政教学人员到位,足球运动系正式运行。2015年7月14日,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系正式挂牌,标志着国内首个足球运动系正式成立。经过一年多筹备,2016年9月21日,在前期足球运动系积累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足球运动学院,下设行政科室(学院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本科生管理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及业务科室(足球教育系、足球运动系、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培训部、足球学校)2019年体育高考生专业分92,以开创高校推进足球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国足球和四川足球的改革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智力支撑。

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一系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以下简称“一系”)成立于2016年7月,在我校“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和按“专项群”培养人才的驱动下应势而生。下设系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学生管理办公室、篮球教研室和排球教研室以及篮排球技战术分析实验室和篮排球组织竞赛与裁判法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现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排球项目)主席单位主体实施部门及中国篮球协会E级教练员培训机构承办部门。培养篮球和排球专项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篮球、排球研究方向的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等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170余人。

一系承担建设体育教育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运动训练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篮球》和《排球》两门课程。《排球》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篮球》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项目。

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 13人,博士4人,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5人次,博士生导师3人,国际级和国家级知名裁判及援外专家14人;师资队伍中有前国家男、女篮队员及里约奥运中国女排教练组核心成员3人;客座教授3人。这支优秀的团队爱岗敬业,在教学、训练、科研等各方面成绩斐然。

一系围绕学校“一线两翼”人才培养战略,突出学生专业专项技能和创新能力,并注重全面发展,以培养能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科学研究、俱乐部训练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专项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升,狠抓代表队建设,现有男篮、女篮、男排、女排4支校级代表队和三对三篮球男队和女队2支系级代表队。近年,在全国性比赛获冠军2个、亚军2个、季军2个、多个前八名及多个地区赛前三名。代表队优异的表现引领全系学生刻苦训练、奋勇拼搏,凸显了我系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特色。

体育教育训练一系将始终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积极贯彻落实“一线两翼”战略,主动作为,以工匠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体育教育训练二系

2016年7月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契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一线两翼”战略,加强人才培养落实到项目的管理,打破原体育系、运动系专业建制。改为以项目设立人才单位,二系是田径、体操、健美操、游泳及水上项目组建的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目前设有田径、体操、游泳、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学、公共体育五个教研室。承担着全校田径、体操、健美操、技巧、游泳及水上项目和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核心课程以及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

体育教育训练二系现有教职工85人,专职教师77人。教师队伍中现有博士11人(含在读),硕士5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授10人、国家级教练员1人、副教授17人、讲师17人、助教18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25人。体育教育训练二系教师队伍中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国家体育总局双百带头人1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1人,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学校教学名师2人。 建系以来,共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9项,厅局级课题27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篇,撰写专著8部。

田径、游泳、体操、健美操、花式跳绳等院、系代表队,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贯彻学校“一线两翼”战略,取得夺目成绩。在省级以上、全国各类别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2枚,银牌95枚,铜牌70枚,培养出多名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在专项提高、专项发展、专项引领起到了示范作用,彰显了成体精神和成体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课程、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

体育教育训练二系建系以来,始终谨遵“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秉承和发扬原体育系、运动系的优良传统和敬业精神,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对标新时代对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积极贯彻“立德树人”宗旨,落实“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加大了运动项目(专项)与社会就业对接的力度,突出田径、体操、游泳三大基础运动项目在教学、训练工作中“项目育人”元素的挖掘和特色形成,逐渐凝练形成了二系的“质优能强、技精教同、医文并蓄、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德为先、厚基础、强能力、显水平,突出项目育人功能,彰显二系风采”的育人特色。在学校建设“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的奋进道路上争做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排头兵。

录取分数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要求:划定文化课考试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180分,体育专业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不低于40分

各专业最低录取综合分

录取名单

招生简章

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

一、招生专业

(一)运动训练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

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全国首批开展运动训练专业办学的院校之一。运动训练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23名,其中教授 25名,博士 16名。团队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四川省教学名师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本专业紧密围绕学校“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运动训练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不断优化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建立了省级竞技体育实验教学中心和省级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课程体系中《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球》、《举重》、《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和《游泳》等7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大量主干课程精品化,从制度层面、师资层面确保了高质量的本科教学。本专业教师主持编写了包括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各级各类专业教材40余部。本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运动训练专业已形成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运动成绩与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国际健将7名,运动健将47名,获得国际、国内各项比赛金牌36枚、银牌25枚、铜牌20枚。

该专业面向全国实行单独招生。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富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系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备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高水平队、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郑氏推拿学、体能训练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科研与方法以及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

所在院系 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足球运动学院、艺术学院、休闲体育系

咨询电话(028) 85090554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原武术专业)为全国首批开办,现有专任教师近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余人,博士3人,博士后2人,国际裁判和国家级裁判近20人。他们中既有在武术界享有名望的中、老年教师,又有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的一代新秀,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及开展武术科学研究方面颇有成绩,近年来已编著出版武术专著20余部,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国际和国内武术科讨会上获奖。该专业教师参加编写的全国体育学院武术统编教材,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

该专业已培养了300余名研究生,武英级运动员80余人。武术套路、散手、健身气功代表队居全国一流水平2019年体育高考生专业分92,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

该专业国际交往频繁,先后接收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进修学习。同时,该专业师生也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讲学、执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承担裁判工作,为促进国际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专业面向全国实行单独招生。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能熟练掌握武术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能从事武术教学、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伤科与按摩、郑氏伤科推拿学、体育概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与理论、武术专项理论与技术、武术演艺创编与策划、安全防范技术基础、安保防卫术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主要去向为大中专学校、业余体校、公安、部队、各级体育局及武术院(馆)、武术运动队等。

所在院系武术学院

咨询电话 (028) 85095603

二、招生计划

2019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总计划:850名。

三、招生对象与要求

1.符合2019年高考报名条件;考生必须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高考报名(具体按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求执行)。

2.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2019年报名考生的等级证书审批日期为:冬季项目为2009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其他项目为2009年7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

3.运动训练专业:招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项目:田径、篮球、排球、沙滩排球(二人制)、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花样游泳、体操、技巧、艺术体操、举重、摔跤、高尔夫球、跆拳道;招收一级及以上运动员项目:赛艇、皮划艇、水球、跳水、垒球、棒球、曲棍球、柔道、拳击、射击、射箭、速度滑冰、短道速滑。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项目: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招收一级及以上运动员项目:中国式摔跤。

4.身体健康,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四、报名时间与办法

1.统一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育单招管理系统中进行考试报名,具体报名时间:冬季项目报名时间2019年1月1日至1月15日;其他项目报名时间2019年3月1日至3月15日。

2.考生依据公布的专业考试时间,合理选择不超过2所招生院校进行报名,并确定好志愿顺序。

3.考生依据体育专项考试收费标准和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部门文化考试收费标准,在报名截止时间前在线完成缴费。

4.报考我校的考生请随时关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教联盟APP、成都体育学院招生工作处网站。

五、文化考试

1.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

4月20日语文数学

4月21日政治英语

2.文化考试地点:考生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指定的标准化考场,详见文化考试准考证公布地址。

3.考生请于4月15日12:00后登陆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育单招考试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文化考试必须持准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5月14日12:00后可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的招生系统查询文化考试成绩。

六、体育专项考试

1.体育专项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方式,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武术套路8个项目为分区统考项目,其余项目实行全国统考,分区统考依据考生报考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划分,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2019版)》。

2.体育专项考试(含现场确认)时间、地点,以及打印体育专项考试准考证等具体事宜,请考生务必关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以该网站公布内容为准。

七、录取原则

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原则: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折合百分制)30%及体育专项考试成绩70%进行综合评价,按照项目择优录取。

对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的考生,可在成都体育学院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成都体育学院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时仍按原始分数计算综合分录取。

八、免试入学

1.申请免试入学的运动员请于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2月15日到我校招生工作处办理审批手续。

2.申请免试入学的运动员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发布的体科字【2018】131号《关于做好2019年体育单招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办理,具体办法请详见我校招生主页,网址。

劢搏学习屋

劢搏体育单招公益项目之一劢搏学习屋已经在6月3日正式开始!添加学习屋请留备注,如遇添加人数较多,可能通过稍慢,请耐心等待,谢谢!

劢搏体育单招公益项目之二劢搏公开课将于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每月至少一次直播课,帮助大家答疑解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2020年线上精品网课1折早鸟价、2020年全新线下全方位升级版复习资料即将开启!

本文章采集于网络空间,如果涉及到侵权,请联系13524470127,会第一时间删除。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