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善教育,学在志善,成就人生

成就自我,成就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生新闻

报考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考生 韩荣:用视觉叙事方法向社会创新传播中国故事

2023年01月15日

韩荣,设计学博士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韩荣,设计学博士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衍生传播、空间视觉信息设计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主编和参编共计4部教材,其中一部为江苏省级重点建设教材。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行业竞赛中获奖30余项;指导毕业设计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荣誉称号;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10项。荣获 “江苏设计贡献奖”杰出团队负责人、江苏大学“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研究”三全育人导师团队负责人、江苏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担任三类教育部认可国家级学科竞赛终评评委、江苏省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常务理事等。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韩荣: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和党建“双创”标杆建设学院,近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江苏大学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产学研教一体化道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办学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高级职称以上近50人,博士20人,硕士46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88人,其中本科生1101人,研究生387人。学院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7个本科专业,其中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校“三全育人”示范专业;拥有美术、艺术设计类硕士授权点及机械(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和江苏艺术基金等近30余项;师生获专利达900余项,其中发明近50余项、实用新型200余项、外观专利500余项;指导学生获教育部学科竞赛奖项共计1000余项。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始终立足于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集聚性特色,依托江苏大学的学科优势,以“扎根地方,深耕文化,创新传播中国故事”为专业特色,培养满足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兼具艺科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一流复合型设计人才。

《设计》: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韩荣: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重构变革课程集群、多维贯穿项目实战,以职业精神、科学方法、艺术路径联动,打造视觉语言的传播阵地,创新解读中国故事中的当代价值。

一是深化课程内容,实现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双辅翼。在教学中贯穿“真课题、实案例”,通过专业赛事和创新项目,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优化实训结构,彰显学有所专和学能致用的双轮动。基于文旅产业热点问题的课程集群培养学生品牌升级、IP创作、产品开发和包装设计能力,与创意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是强化服务价值,锻造创新能力与创业谋划的双引擎。多门课程“产业导师进课堂、实践环节到一线”,与多家本地或周边单位合作,以学促产、以产馈学报考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考生,形成具有文创产业创新共同体。

专业定位与示意图

《设计》: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荣: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聚焦“三全育人”,实现“育人与育心”“人才与英才”共铸,多元师资汇入,教学资源配置,专业改革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先后出版9部专业教材(《广告设计与策划》《设计心理学》《二维设计基础》等),通过国际化团队、校内外团队、师生团队,分类型、分层次推进本专业运筹设策。

报考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考生

首先,推进跨学科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学校人才引智,形成强协作、高绩效、持续发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7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生导师6人、6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6人,研究领域覆盖视觉传达、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构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授课团队1个、省级设计贡献奖杰出团队1个、主要参与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建设团队2个。

其次,强化多学科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本专业引进长期合作国际兼职教授、行业导师26人,团队研究领域覆盖新城乡规划、数字多媒体、艺术教育等。其中,引入3名外籍专家与本专业6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实现专业课程的双语双师模式,其中1名为国家高层次人才“QR”计划专家,共同完成了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委托的乡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3项,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工作室的审核与验收。

第三,拓展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协同作业。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充分发挥创新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示范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的综合作用。与校内多个专业,校外多个基地、相关企业长期合作,在课程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跨学科工作坊中通过实践转化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多次荣获国家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等荣誉。

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建设举措及成效示意图

《设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办学特色相结合?

韩荣:本专业面向江南地区文化生态特征,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设计主题,紧扣融媒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向多个领域长入态势,追求作品的在地性、商品化、艺术价值报考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考生,打造创意传播中国故事阵地。满足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对思想引领、设计服务、信息辐射的综合需求,实现以共享为目标,合作促双赢。在属地特色的打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与服务社会紧密关联,以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依托江南地区博物馆、民艺馆、行业协会各类单位合作建立协同互为的格局,加大校外名师进校园比例,树立学生使命意识,培养同社会需要对接的能力,超过70%以上毕业设计作品拥有版权证明,半数以上实现版权作品产业转化,完成多家企事业的委托设计项目90余项。

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视觉传达专业在此基础上,立足新乡村建设快速发展现状,发挥学校农业工程学科集群优势,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设计专题,探讨城乡“人-环境-文化”生态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构建探索型、应用型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中超过50%“涉农”,本科生通过跨学科工作坊实现多项成果落地。

报考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考生

《设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贵学院围绕学生展开的“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

韩荣:现在的学生处于万物互联时代,获取资源的方法多、途径多,思想更加成熟、个性更加突出、能力更加全面,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的要求也更高。

首先,在“教”与“学”中,突出高起点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学生将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一体化,丰富本专业青年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学校原有菁英学院、卓越学院选拔基础上,通过学院“艺苑曙华”人才选拔机制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人数。教学形式上明确团队意识下的师生协同,强化本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未来意识;师资方面计划培育,有目标引进,聘请了相关产业教授4名,参与更多的教学演练,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与“学”中,聚焦高层次教学资源整合。面向时代发展需求,集合线上课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等一批优秀教学案例,加强课程体系信息化,扩大双语示范课、专业课程云平台、自主学习交互平台、远程教学等高质量课程体系的研发。目前获批国家级、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利用已有外教资源,增加国际师资教学融入,联合出版专业所需双语精品教材2部;教学资源建设与改革方面出版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2部。

再次,在“教”与“学”中,坚持高品质服务能力锻造。参照江苏“壮企强企”的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加强艺科融合,打造多元艺科智库,凸显本专业的品牌效应。紧扣国际、国家及地方新技术、新业态要求,参与公益性、社会性服务,向大众传播中国故事中的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依托合作项目继续创造孵化机会,帮扶转型企业,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社会贡献值。

顺应时代,激流勇进。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以新文科“教育理念之新”为目标,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将所在学校学科优势转化为本专业课程优势,推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打造核心特色,集聚本土优势资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在创新传播中国故事形式方面形成了更大效益和影响。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的线上和线下展示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

韩荣: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主要围绕创新传播中国故事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表达,涌现了出了一批关注社会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毕业设计作品,此外也有跨专业的联合毕业设计去跨界协同,诠释整体思维的表达及设计实施。

如何用视觉叙事方法向社会创新传播中国故事是本次毕业设计希望学生及社会进行的双向思考。视觉传达的设计传播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表达形式,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借助多元视角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增强受众参与度和体验感。今年我院毕业设计还是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展出,学生们在毕业设计中兼顾了线上和线下展陈的需求。其中线下毕业设计展选在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那里是市民聚集的开放性场所,也是对毕业设计向社会公众传播的有效检验。在展出期间,近二十家新闻媒体对展览进行专项报道,数千名市民积极参与其中,市区相关企业对聚焦地方文化视觉输出的设计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在进行后续的转换中。总之,今年视觉传达毕业设计的学术性和服务性都有一些新突破,在创新传播中国故事维度上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研究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团队的能动性,很好呈现了我院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

本文章采集于网络空间,如果涉及到侵权,请联系13524470127,会第一时间删除。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