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善教育,学在志善,成就人生

成就自我,成就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生新闻

艺术考生论坛 “新课标”实施,如何迎接课程优化挑战?——《教育三人谈》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2022年12月22日

9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开始实施。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与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了课程实施要求,特别是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置,内容包括品德课程、艺术课程、科学活动、劳动教育等。

课程是教育落地的重要载体,课程的优化与设置决定着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影响着1.5亿中小学生的在校生活,影响着近千万教师的日常教学,更影响着数十万学校的创新发展。如何迎接“新课标”挑战,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本期论坛我们特邀教育专家、学校校长、一线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讨,分享教育智慧与实践。

议题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优化设置如何创新实施?

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校副校长 钟祥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基于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和呈现,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必将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

在课程方案方面,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节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综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课程标准方面,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四是增强了指导性。新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新课程、新挑战

艺术考生论坛

持续强化课程内容育人价值。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视角来看,学科知识必须置于育人方式改革语境下,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增强知识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知识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化、实践性,实现减负提质。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上,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坚持素养导向,回到人本身,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上来。

着力彰显学习中心课程内容观。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什么样、学得什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更利于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

构建开发大观念、大主题或大任务等课程内容形态。本次课程修订引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呈现方式艺术考生论坛,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少而精”,做到“纲举目张”。

事实上,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方面,都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大任务、大观念或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以此作为学习内容聚合机制和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清理、归纳、整合学科知识点或主题活动内容,在学习内容安排层面落实减负、增效、提质。

议题二: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创新开展?

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 衡永芹

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小学从建校以来,坚持专业学科由专业教师承担。我校科学组的校本教研一直坚持按领域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技术工程进行分类,纵向整合梳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验内容等等,并按老师们的学科专业进行分工,在每一次集体备课时,共同进行教材解读。学校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以教材为基础的拓展活动,例如针对科学教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科学(科技)、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设置了几十种项目,如,化学魔术、科技模型、科技制作等等项目活动,在科学教学、科技活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面对新课标的出台,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思路。首先,针对新课标的对比学习,尤其是与先教材的对比。从两套教材和课标来看,虽然专家也解读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一些较难的内容放在了高年级,但内涵的要求更高。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很值得深思,比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喜爱和好奇,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对传统的教学法的挑战;新课标中很多地方都要求教师构建一种真实的情境,尤其是技术、工程与社会这个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远远超越了理化生专业的毕业生,是对科学教师自身的挑战。高段教学中,很多工程都必须带着孩子进行方案的设计艺术考生论坛,这是以前教学中忽略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自主探究、操作的过程,只重视教学结果,新课标恰恰在这方面要求很高。

因此教师亟需进行观念的转变。只有加强学习、培训,教师自己多动手多操作,才能补短板,才能胜任教学。我校准备在新的学年里,利用延时服务时段,开设趣味科学活动课,利用一些社会资源,给孩子们开设一些重在操作、制作方面的课程,而这些制作的内容正是科学教材的拓展。利用这一途径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兴趣,正是对新课标的落实。

艺术考生论坛

校本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搭建了平台。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多彩生命课程》中的《汇和》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了具体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开放的、真实的、平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生命课程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创新社会实践内涵,增强活动体验效应,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

生活达人课程:家庭生活课程基于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由家长和孩子们自己设计和安排;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技能课程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实施,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内容主要在寒暑假开展,学校编撰的《假期生活指南》中有相关要求。

项目学习课程: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各学科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置,进行社会资源引入,体现在分年级设置项目活动课程。

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例如春节大课堂、二十四节气探究;分学段开展研学旅行主题课程,低段走进自然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动植物学习,中段科技体验实践(重庆科技馆、某些实践基地活动)、高段树立梦想(小红军基地、西南大学、名人故居参观等等)。

2022版课程方案提出,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也给了我们新学年新的启示。

议题三: 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育如何有效加强?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徐宏达

劳动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新颁布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从认知基础、实践基础、行为与品格三个视角,提出劳动核心素养即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那么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呢?

艺术考生论坛

循序渐进,进阶提升。我们要结合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班级特点,开展适合现阶段学生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的劳动教育。每位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清晰把握新课标中规定的不同年段的劳动教育内容、目标,遵循“连续性、顺序性、进阶性”的原则。

规范日常,加强指导。首先,面对义务阶段的学生要提炼最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经常性劳动内容),将其细化成在校或者在家的常规,并给予重点落实。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初次学习的劳动技能都需要日常的细致的指导。在准备阶段或者实施阶段,老师或家长要注重利用微视频、现场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项目涉及的劳动纪律、知识技能。

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劳动教育课的上课方式,除了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外,更要注重运用和实践。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可以长短课结合;劳动空间延伸,校内校外相结合,劳动不仅仅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校外进行;学科融通,拓宽育人渠道。

活动推进,注重实践。学校营造劳动教育氛围,让校园劳动教育处处可见;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活动,激发劳动兴趣;设置劳动教育专门场所;开展劳动研学课程;开展校外公益活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劳动中,体会自己的劳动价值。

强化管理,注重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除了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之外,更要建立过程性劳动评价体系,家庭劳动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技术”到“科技”的变革

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数字素养与技能,信息科技课程将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从技术消费者变为技术创造者。学校课程的实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集中在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装备四个方面:

一是师资能力缺失与补齐。“信息科技”新课标还将强化学科大概念、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新概念理解难度大,实施门槛高,一线教师在教学法维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鸿沟”。在现有师资基础上,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心态,理解新课程的意义,接受新课标的改变。对新课标有整体的认识与把握,从心底里认同改革方向,理解课标精神和要求,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探索。

二是课时数量不足与增加。目前,信息课一般每周1课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新课标倡导的学科大概念、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等因素都将需要足够的课时来支撑,需要根据实际增加课时的安排(1%—3%)。

三是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注重“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创新。通过真实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展开,积极围绕“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结合学段特征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合不同学段的信息科技模块内容,映射信息科技概念。

四是教学装备缺失与建设。信息科技课程离不开信息科技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保障与支持,教学资源和硬件条件的缺失会对课程开设造成影响。要确保信息科技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势必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科技实验室或实践创新空间,为全体学生提供教学要求所需要的教学装备。创设开展信息科技探索与实践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动手体验、深度参与、设计制作、系统搭建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章采集于网络空间,如果涉及到侵权,请联系13524470127,会第一时间删除。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