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善教育,学在志善,成就人生

成就自我,成就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生新闻

上海艺术生

2022年04月24日

潘鲁生

Over the past century, Shanghai has integrated other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hanghai not only forms “all-inclusive and all-embracing”Shanghai-style cul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emerges as an important cradle for Chinese modern 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

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历史上,长期“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形态孕育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形成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的工艺美术传承方式,而受制于封建体制及“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影响,工艺美术教育形成特殊的发展体系。近代以来,伴随国门开放和国家工业化进程探索,工艺美术在中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中,逐步从家庭工场走向工厂专门化、走向市场,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催生工艺美术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上海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产区之一,自18世纪末便是全国手艺人云集之处。上海也是中西方对话的前沿窗口,百年来,上海在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国内外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环境,成为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孕育地。海派工艺美术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回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百年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探索,也是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启蒙: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摇篮—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1843年上海开埠后,土山湾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枢纽。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因清道光年间疏通肇嘉浜、蒲汇塘等河道,堆泥湾处而得名。1841—1846年,先后有四批十九位传教士到达上海,并于1847年开始驻扎至徐家汇地区,修建起天主教堂、大小修院、圣母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博物馆、天文台等,形成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十几公里的天主教社区。西方传教士也推动此处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徐家汇创办艺术学校,专门招收中国学生传授素描、雕刻等技艺,并请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教授油画艺术,马义谷是在上海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油画技法的第一位外国人,这所艺术学校也成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习机构。1864—1869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地区建立修院,总称徐家汇圣母院,是徐家汇及其附近地区女教徒主要活动场所。圣母院除开办启明女校、聋哑学堂等,还设有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坊,“所出刺绣与花边亦极为精美华丽,与育婴堂出品互相辉耀者也“,圣母院女工工场也是“海派绒绣”技艺发源地。

上海美术生培训班

1864年建立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是海派工艺美术的重要孕育地,培养并影响了一大批海派工艺美术人才。孤儿院前身是1855年法国天主教教士薛孔昭于青浦横塘创建的育婴堂,后几经辗转迁至土山湾地区,专收教外孤儿,“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其经费由中西教民捐助,或留堂工作,或出外谋生,悉听自便“。为容纳孤儿工作,孤儿院同时开设土山湾美术工艺所,据资料统计,1864年至1934年这70年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收养孤儿近2500人,除少量孤儿进入社会,多数都进入工艺所做了学徒。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工艺所发展盛期也招收社会学员入学。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开设之初便分布了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图画馆、印刷所、照相馆等工场,其中图画馆前身即范廷佐创办的徐家汇艺术学校。1856年,范廷佐的中国学生陆伯都在他病逝后继任学校管理,和马义谷及法国传教士艾而梅继续教授学生。1872年,陆伯都与学生刘德斋将学校迁入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图画馆,俗称为“土山湾画馆”。刘德斋长期执掌画馆,为画馆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诸如任伯年、周湘、张聿光、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等海派大家均与画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悲鸿更是称其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画馆也是最早在中国生产推广彩绘玻璃工艺的机构,赋予海派建筑独特魅力,开创了中国建筑玻璃装饰工艺的先河。中外教士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传授技艺的过程也推动了中西方工艺美术交相融合,成为海派工艺美术的重要发源地。以规模最大的木工部为例,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自小在此学艺并留堂工作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作品将江南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素描、雕塑技法相结合,既有西方题材作品,又有反映传统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海派工艺风格。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开创近现代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先河,创立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规范,奠定现代美术教育基础。土山湾美术工艺所下设各专业工场,形成“工作间”式“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模式,孤儿在土山湾慈云小学完成基本的文化教育后被送至工艺所开始半工半读的学习,并且会“必视其性之所近,而为之选定科目也”,即根据个人秉性到各工场学习相关科目,工场教学注重实际手工技能操作,强调工艺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工场内有多个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科目的教学,针对大量学徒采取集中授课的模式,取代了单一的传统师徒制上海美术生培训班,已经具备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雏形;土山湾美术工艺所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画馆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基础的绘画理论和技艺体系,专门编制了《绘事浅说(两卷)》、《铅笔习画帖(三册)》作为画馆教材使用,这也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美术教科书。周湘、徐咏青、张充仁等诸多早期美术家均受教于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其中张充仁在离开工艺所后赴比利时留学,归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雕塑教学工作室—充仁画室,延续土山湾工艺教学理念,王季迁、哈定、陈逸飞等均为其门下弟子。张充仁推动中西方雕塑艺术交流,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周湘在离开工艺所后,相继在上海创办了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背景画传习所、中华美术专门学校等,倾力培育美术新人,可谓是我国正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者。刘季芳(海粟)、乌始光、陈抱一、丁慕琴(丁悚)、汪亚尘,以及张眉孙、王师子、杨清磐、丁健行等都出自周湘门下。1912年,乌始光、刘季芳等人一起集资创办上海美术院(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础。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教育成果享誉海内外,推动了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为上海商业美术发展奠定基础。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各个工场的工艺生产最初以满足教会需要为主,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开始寻求社会订单并主动拓展至海外,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发展盛期,各个工场间相互协作,创作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作品。1887—1894年刊印出版的《道原精粹(8卷)》《古史像解》《新史像解》,“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特点、结合当时先进铅印技术与传统雕版印刷图像集的诞生,也是近现代宗教艺术文化、科技工艺发展的见证“;1906年建造完成的“土山湾中国宫”是东西方建筑工艺融合的代表作品;1929年创作的木雕人偶系列产品—“世间百态“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上海市井百姓生活的风俗写照;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参展作品《土山湾百塔》《中国牌楼》共86件,获得3枚奖牌。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在发展过程中引入素描、雕塑、油画等艺术形式及镶嵌画工艺、彩绘玻璃工艺、石印工艺和珂罗版印刷等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了当时上海工艺美术发展水平,带动行业多样化发展。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月份牌”广告画为例,其工艺技术和作者大多来自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徐咏青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离开工艺所后曾开设水彩画馆,是20世纪初期从事水彩画教育的先行者,他将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学习的技法运用于月份牌制作中获得极大成功,并推动在商务印书馆开办美术班,培养了上海工商美术界许多代表人物,其门下学生包括杭穉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都是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作的骨干力量。其中杭穉英创办“穉英画室”成为当时着名的广告画创作团体,设计过许多着名商标和包装装潢,他本人是中国第一代包装装潢设计师。

上海开埠之后迅速成为中外贸易中心,外国资本的输入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交融、多元开放的大都市是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环境。西风东渐、中体西用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教会推动土山湾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地标,也成为诸多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源地,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极大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是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产生的文化环境。教会设置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客观上培养了一大批海派工艺美术人才,它的教学实践刷新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认识,累积了现代工艺美术教学经验,奠定上海商业美术发展基础,对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与深远影响。

二、探索: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继承者—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政府构建的本土化探索期。1953—1955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由上海市民政局接管。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模式,各工场相继并入相关行业。至1960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彼时,工艺美术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发挥特殊作用,在政府生产自救的号召下,工艺美术行业得以快速恢复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艺美术作为重要行业纳入轻工体系。1956年,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先后建立了118家生产合作社(组),从业人员达13802人,当年完成产值2259.7万元,其中出口1079.8万元,占出口总额的47.78%。为贯彻上海市政府关于“团结老艺人,发展祖国民间艺术“的精神,1956年11月建立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1978年更名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吸收分散在上海民间的对工艺美术各有专长的12位老艺人,提升海派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受到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支持。1981年创办《工艺美术学报》(1984年更名《上海工艺美术》),拓展上海工艺美术社会教育传播的阵地,进一步扩大海派工艺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20世纪50至70年代,为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高度重视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先后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专门的工艺美术学校。除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以外,全国各省市手工业局或轻工业厅建立以中专层次为主的工艺美术学校,如: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厦门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1962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1963年)、济南工艺美术学校(1973年)等。1960年2月,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归口的上海市轻工业局向中共上海市委提出拟办工艺美术学校的请示,当即得到相关部门同意,1960年4月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春季班开学。这一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消隐,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新生,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完成历史交接。建校初期,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制定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实际操作经验,又有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基础,并能独立进行创作,又红又专新接班人,达到上海工艺美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基础,大大提高一步并逐步创造上海独特风格“,确立了海派工艺美术教学方向。学校最初招收漆雕、玉雕、木雕、牙雕、织绣五个专业,相较于同类学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在传统手工艺学科的设置方面更为齐全。同时,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办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强大,建有玉雕、木雕、牙雕三个专业的实习工场,既有来自美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造型基础,又有经验丰富的工艺师传授技艺,文化及艺术理论课保证学生素质全面培养,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的教学体系。1960—1965年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共开设玉石雕刻、象牙雕刻、木雕、黄杨木雕、漆雕、织绣、瓷彩绘、工艺绘画、玩具等9个专业13个专业方向,培养364名毕业生。同时,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地毯厂于1961年开办工业中学,之后又有上海金属工艺一厂(老凤祥首饰总厂)、上海金属工艺二厂(宇宙金银饰品厂)等16家企业也开办了工业中学,1961—1985年间,工业中学培训的学生有2515人。这一时期,海派工艺美术在政府扶持下得到系统建构,并在全国工艺美术界竖起一面旗帜,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形成校、厂、所并存的格局,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研究转化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为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20世纪80至90年代,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处于走向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转型探索期。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宣布停办。1972年,中美外交关系恢复,由于对外出口创汇的需要,周恩来总理指示“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工艺美术生产“,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迎来转机,于1973年在嘉定县外冈镇重启招生。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复办为标志,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工业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如何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提升工艺制作质量成为工艺美术教育重心。据1980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共有200名设计人员,其中有160人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毕业生。1981—1990年上海工艺美术共获得国家级、部市级质量奖73项。1984年,上海有27件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其中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的作品占11件。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工艺美术同现代文化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上海工艺美术根据市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行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转型,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课程逐步成为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主流。

上海美术生培训班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先后增设家具造型设计、地毯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艺品设计与管理、旅游品设计等专业,并运用现代设计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改革,率先在上海美术设计类学校中开出“三大构成”课程。随着计算机设计逐渐成为工艺设计主流,1995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增设计算机图形设计专业,将设计与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性人才,并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图形设计实验基地,在课程、师资、设备等方面,为国内多所中专校开设同类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学校作为全国轻工中专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主编了由轻工业部指定的9个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150门课程教学大纲。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7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根据全国中专学制改革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上海轻工开展“大教育”调研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作出“按照中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不盲目擅改学制;坚持艺术类学校的特点和长处,竞争过人,能生存,能发展“以及“专业设置要有发展前途,师资队伍要有素养”的决策,保证学校稳步向前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伴随国家产业布局和社会转型的发展需要而展开本土化探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步入政府组织学校教育传承的正轨。这一时期,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经历了受“文革”影响停办到改革开放后重启建设的社会环境变化,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到市场经济自产自销的经济环境变化,西方文化热潮到本土文化反思的思想环境变化。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工艺美术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这一时期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探索的核心。

三、创新: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新时代践行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新世纪前十年,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提升期。伴随中国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和资本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事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提升发展,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200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建校40周年时,学校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几个班级200余名学生发展到40多个班级千余名学生。办学形式以四年制普通中专为主外,还有职工中专、学前辅导班;并和职大联办职大班;与普通大专院校联办四年制大学本科班,六年一贯制高职班等。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主持召开2000年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及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汇聚上海嘉定,共同探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引入传统手工艺的内容,使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在现代设计里继续发扬光大“。会议为我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的理论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年,学校提出《关于加快培养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的若干设想》,其中提出申办五年制高职的构想,“设想能创办专门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术人才的五年制高职,它能够训练出具备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和上海地方特色,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2003年,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意,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与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联合组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现从中等专业学校向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转型升级。2005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搬迁至嘉定新校区,学校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时期,上海工艺美术行业逐渐形成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为主的格局上海美术生培训班,传统工艺美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被重新认识。为适应上海都市工业发展要求,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不断加强现代设计艺术教学研究。同时,国家先后于2002年、2005年两次发布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政策导向下,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民生价值进一步凸显,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转型升级后,为应对教学规模扩张、提升教学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校教师参编教育部职成教司80个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设计概论》《图案》《基础摄影与专业摄影》《工艺品(雕塑类)设计与制作》和《字体设计》5本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展开较为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出台《教学大纲编写指导意见》《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学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提升学院整体学术和管理水平,2006年组建院学术委员会;为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建设,学院与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聘请12位工艺美术大师为学院客座教授。2007年立项建设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公共实训中心;2009年设立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等四个二级学院,开始试行二级管理,并创办学报《创意设计源》,启用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先后建立起“国外设计师”“国内工艺师““校内教师”“民间特艺”四大类60余个工作室。2010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院校。

本文章采集于网络空间,如果涉及到侵权,请联系13524470127,会第一时间删除。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