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生
2022年04月22日理论是冰冷的,而实践却是温情的。只有让理论触碰大地,思想方可直抵心灵。新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走近学生生活、融入专业元素、谱写时代华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远难忘”。为了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打造思政“实践金课”,在“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指引下,四川文理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线一体六翼三结合”实践教学机制,将小课堂与大社会充分结合起来。
突出“一条主线”,传承红色基因
“一线”,即以“四史教育”为主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砥砺家国情怀。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紧扣红色主题,依托川东北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以微电影、手抄报、绘画、书法等形式,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的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从而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形象化而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同学们带来情感互动和心理认同,牢固树立理论自信。
2015年以来,学校就在思考如何紧抓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将秦巴红色资源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素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为此,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课堂”工程,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弘扬老区精神,践行革命品德。学校深入挖掘川陕苏区革命旧址、石刻标语、红色歌谣、革命戏曲等红色元素,凝练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战斗事迹,将源远流长的巴渠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课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新模式。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川东革命史,弘扬大巴山历史文化,学校深耕巴山红色资源富矿,组织编写川内首部红色乡土思政教材《红色巴山》《神剑•乡魂》,使学生深入学习了解红色家谱、革命历史、先辈风范,增强对川东这片热土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深化“一体”改革,筑牢教学保障
“一体”,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2.5+0.5”教学改革为主体。“2.5+0.5”教学方式是在学分、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把过去3学时/周的理论课,调整为2.5学时/周的理论课和0.5学时/周的实践课,实践课通过品读经典、社会调研、实践创作和情景展示等途径获得学分。为保障实践课不打折扣、不走过场、不走形式,学校制定了实践教学实施细则万源市美术生文化课培训,做到实践课学期初有实施计划、学期中有检查验收、学期末有考核评估,实践课作为过程考核,同平时成绩一同折合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2.5+0.5”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学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办学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感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推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增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获得感”。
创新“六翼”机制,激发思政活力
“六翼”,即以读书报告、特色实践、“文理思政”线上线下平台、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课题、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红色之旅等六种形式,切实将实践教学落地落实。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实践教学,撰写读书报告,进行优秀作品评选。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因“专”制宜,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不同学院和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和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教学。如在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中开展“微电影主题创作”;在音乐与演艺学院学生中开展“红歌演唱与舞蹈创作”;在美术学院学生中开展“美术作品创作”;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中开展“手抄报创作”“红色家书抄写”;在政法学院学生中开展“时政评论”“演讲辩论”;在其他学院学生中开展“红色知识竞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撰写”等。
与此同时,值国庆庆典,每年举行一次红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红色经典阅读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在微电影主题创作中,感悟人生、砥砺情怀、传递正能量、激发使命担当;在红歌演唱和红色舞蹈创作中,唤起红色记忆,颂扬奋斗历程;在红色家书抄录和红色美术作品创作中,追忆先辈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在专题调研中,将思政课谱写在中国大地,培育现实关怀,塑造公共品格;在演讲辩论中,明是非曲直,懂黑白真假;在红色知识竞赛中,忆峥嵘岁月,识国家经纬……。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成果推介机制,将优秀作品分别汇编成《文理思政》系列成果等。另外,开通“文理思政”新媒体公众号,将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在公众平台发布,并推荐优秀微电影作品、红歌作品和舞蹈作品等参加省级以上相关赛事。发布“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课题”,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现实关怀意识。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依据学年思政课程综合成绩,在各专业中择优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红色之旅”,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注重“三结合”,助推实践育人
“三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四川文理学院地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川陕苏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邓小平故居、张爱萍故居、将帅碑林、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党员活动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使师生近距离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传承革命信仰。开展“红色故事会”,设立“红色讲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登台讲述自己知晓的红色故事、革命史实、英烈事迹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染红色文化。此外,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成立红色学生社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每学期由任课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红军村”、“英雄村”等地,考察红军石刻,访谈健在老红军,记载大量的红色口述历史,将实践报告汇编成册,成为重要的史料文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万源市美术生文化课培训,追寻红色记忆,砥砺爱国情怀,激发奋斗作为,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依据不同专业特征,开展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特色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既能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专业元素,又能以专业为基开展思政教育,既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充分体现他们的专业特长,学校以参加艺术教育为抓手,围绕艺术活动主题,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巴渠文化等资源,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创作了一大批体现川东地域文化特色和巴山红军精神的舞蹈、声乐、美术、摄影和微电影作品,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开展以红色经典书法作品、红色手抄报、红色主题演讲等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实践教学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将“立德”与“树人”相结合,既注重通过思想洗礼,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注重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能力。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不断斩获重要奖项,促进了学生成长又成才。如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英勇抗战事迹编排创作的舞蹈《魂铸巴山》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2017年12月,文理师生采用VR技术拍摄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佳露》斩获国内VR视频制作最高赛事“青年之声‘潍坊杯’VR制作大赛”特等奖,《不被时光遗忘的老人》《巴山深处的女红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三部作品也荣获全国最佳作品创意一等奖。2019年11月,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暨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活动中,选送的《忆红旗》《丰收铰响》等节目均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学校选送的《知返》《选择》分别荣获教育部和四川省二等奖。“大学生讲思政课”获得省级二等奖等。
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而实践却是理论的源泉。一切客观真理均需从实践中发现,并在实践中证实、检验和发展。而一切客观真理若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接纳、认可,甚至愿为之付出生命去维护,也需在实践中塑造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情怀、改造人的认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缔造生命、培育人格的重要功能,关乎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既要打造“理论金课”,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着力打造“实践金课”,在实践训练中锻造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只注重教师主导的“一元课堂”,或过于偏重理论学习,则会逐渐割裂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关系,不仅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会在频繁而老套的理论说教中心生厌倦,进而选择“不合作主义”,隐性逃课,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等,“形在而神不在”;或者选择刻意抵制,显性逃课,不履行请假手续而旷课,“形神俱离”。在学生“不配合”的情况下,教师也越发无趣,逐渐丧失授课的获得感和尊严感,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备课授课,教师在台上要么天马行空、云里雾外、东拉西扯、吹弹逗唱、水灌课堂,“讲者滔滔,听者昏昏”;要么了无激情、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故纸堆里拖时间,“讲者昏昏,听者昏昏”。如此便易陷入学生与教师“相互伤害”的境地,教师以“水课”浪费学生生命,学生以“低头”伤害师道尊严。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外延和补充,但任何理论都不如实践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要切实发挥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功能,还需从实践教学中得来。实践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乏味的思想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使思政课堂既有温度,又有厚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提升学生能力,又能塑造价值认同,坚定信仰信念,给学生灵魂上的触动,思想上的启迪,人生上的指引,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远难忘”。
供稿:四川文理学院
撰写:罗大蒙 于贵
本文章采集于网络空间,如果涉及到侵权,请联系13524470127,会第一时间删除。